在中国,女人承担生育责任,操持家务,男人则在外打拼,养家糊口。
这是亘古流传下来的传统。
你先别说这个传统是对是错,但你不能否认的是,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都有其道理。
然而,在这个飞速变化的现代社会,就连这条铁律都在动摇。
而且是以一种你想不到的诡异方式。
近些年,“新型生育”现象像浪潮一样兴起,冲击着人们的三观。
对于这种模式,有人戏称这是男人沦为了生育工具,女人在外赚钱养家。
“新型生育”到底是个什么东西?只是一种观念的更新吗?
答案比你想的要复杂,但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,又比你想象的要简单。
展开剩余87%什么是新型生育
首先要介绍新型生育的形式,通过形式,就能大体分析出背后的实质。
新型生育有着多样的实现形式,第一种就是辅助生殖。
辅助生殖就是通过非发生关系的方式来生育孩子。
以往,这项技术为生育困难的夫妻打开了希望之门。
但现在,没有生育困难的女性也在选择这种方式,只为了“择优录用”。
比如说吉林女孩叶海洋,花费50万从国外精子库购买精子,孕育出拥有多国混血的女儿,之后又诞下二女儿和双胞胎儿子。
而精子的提供者,无一例外都毕业于世界名校。
还有鬼鬼吴映洁,她选择冻卵加上人工受孕的技术路线,同样是借助科技手段圆了自己的妈妈梦。
当然,除了技术手段外,还有传统路线。
例如张碧晨的例子,她在怀孕后,与“男友”华晨宇突然分手,不告而别。
孩子都出生了父亲才知道。
当然,虽然技术路线不一样,但和前面的例子的实质相同,她也是自己抚养孩子。
从上面的几个例子的形式可以得知,新型生育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,但背后都有一个本质,就是要求“去父留子”,女性不依赖男性自己抚养孩子。
新型生育;一场一般人玩不起的新游戏
细看这种“去父留子”新型生育模式,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逐渐清晰:
能真正践行这种模式的女性,大多站在经济金字塔的中上层。
她们的经济实力不仅是她们突破传统生育框架的底气,更是新思潮得以落地的物质基石。
从现实案例来看,新型生育的成本门槛足以筛掉绝大多数普通女性。
比如吉林女孩叶海洋为实现“独立育儿”,仅购买精子就花费50万,后续养育四个孩子的教育生活等开支更是吓人。
另一条路线,即冻卵,单次费用约10万,每年存储费数千元,若结合人工授精或试管婴儿技术,全程花费往往超过20万。
生就很贵了,更不要说养,花费同样少不了。
这些数字背后,是对稳定高收入的硬要求,没有百万级别的流动资产和持续创收能力,很难承担如此高昂的生育自主成本。
所以,能实现这种目标的女性,大多受过高等教育,职业发展走在行业前沿,在工作中早已突破女性应依附的认知。
对她们来说,生育不是传宗接代,而是满足自我实现需求,她们认为婚姻不是生育的前提,而是可选项。
当生育自主与经济实力绑定,客观上意味着,只有富裕女性才能玩得起这种游戏。
新型生育的背后心理
新型生育的背后,其实隐藏着部分女性复杂而微妙的心理。
女权运动的发展给女性解放带来了福音,然而,在发展过程中,部分女权思想走向了极端。
一些女性认为,传统的婚姻生育模式是对女性的压迫与束缚,男性在其中扮演着主导与控制的角色。
于是,她们渴望彻底摆脱男性,实现“完全独立”,就连生育,她们都试图掌控在自己手中,以求从根本上实现不依赖男性。
除此之外,现实生活中,诸多负面事件的频繁曝光,也不断加深女性对男性的不信任、
这些现象累积在女性心中,使得她们对婚姻和男性感到恐惧乃至失望。
当失望达到顶点,一些女性便开始思考,是否可以不再依赖男性,独自完成生育与抚养的过程。
就是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,一些有条件的女性行动了。
但是我们要明白,这种新型生育的方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不健康的。
最简单的一个问题,孩子长大了之后问“爸爸去哪了”该怎么办。
单亲家庭的阴影给孩子未来带来的影响有多大这里就不提了。
只能说,父和母缺少了任何一部分,孩子的人生都是不完整的。
总之,当前新型生育的流行,本质上是经济独立女性用资源为自己定制人生的体现。
她们有实力这么做,不过我们必须承认,这条路,注定只属于有条件的少数人。
对我们普通人来说,生育从来不是单纯的个人选择,而是被房贷、育儿成本、家庭责任缠绕的现实命题。
我们会为奶粉涨价纠结,会因学区房焦虑,会在谁带娃的问题上和伴侣反复拉扯。
这种被生活细节束缚的生育,与“用五十万买精子”的潇洒,本就不在同一个叙事维度里。
所以说,不必羡慕,更不必强求。
新型生育的流行,本质上就是少数有钱女人用经济实力为自己打造的“私人订制”,和有钱男人玩香车美女没有本质区别,尽管前者包裹着“新思潮”的外衣。
别人的狂欢再热闹,终究是别人的剧本,你只要守住自己的节奏,过好眼前的日子就可以。
至于这场新型生育的狂欢,看个热闹也就完了。
